参与此次调查的对象,来自制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占31%,23%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,政府实验室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者分别占16%和15%(图1)。
结果表明,参与此次调查的对象中(图2),41%的为实验室技术人员,35%是实验室主任或管理人员,5%是安全管理员,19%为其他。在以往的调查报告中,很少出现“其他”选项的比例接近20%,这也说明,实验室安全不只是领导的事,也不是安全管理员的事,而是与实验室所有人员息息相关的大事,每个人都希望在安全、舒适的实验环境中工作。
67%的单位有安全管理员
67%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所在单位有专职的安全管理员,33%的表示没有(图3)。据笔者了解,大型经营类企业,包括CRO、第三方检测机构等,通常都有专业的EHS(环境、健康、安全)团队,全面负责公司的安全事务,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,安全培训、安全演习,安全管理等等。而在非经营型单位,比如高校和研究机构,往往都是兼职人员做安全管理。
安全知识主要靠被动获取
从图4看出,43%的参与者表示,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和信息是通过公司内部安全培训获得的,而35%是通过公司的安全手册获得的,13%通过参加外部的专业培训。这也说明,培训是员工主要的信息来源。
从结果还可以看出,外部培训和互联网方式可以理解为主动获得信息,总和只有22%,而78%的信息来自内部培训和安全手册,这是否也说明,安全问题虽然人人都说重要,但大部分人是不会主动去系统学习安全技术和知识的,在绩效考核与安全表现没有挂钩的情况更是如此。这就更要求实验室管理者组织更多的学习、培训等,只靠自觉是远远不够的。
培训不够是“大”安全隐患
从安全知识的获取来源看,最主要的还是从培训中获得,所以培训是至关重要的。但调查也发现(图6),只有38%的单位定期组织培训,50%的单位偶尔举办安全培训,而12%的单位从未组织过安全培训。这可能也算一个安全“隐患”,因为专业培训,集中学习,可以强化安全意识,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来源,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况中活学活用,并对一些发生过的事故引以为戒,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预防。有人会说,不培训还有安全制度呢,但众所周知,制度往往都是纲领,不活学活用,就是纸上谈兵。
常见安全事故大多都可避免
图7表明,发生率最高的两类事故是皮肤划破(22%),短路、触电(21%),其次是玻璃器皿破损(14%)、试剂倾倒(14%),致他人受伤(6%),其他气体泄漏、出现火花、眼睛灼伤类事故各占5%左右,失火、爆炸各占2%。
最常见的皮肤划破,很明显,是由于基本的防护没有做好,做好防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,从图8可以看出,实验中一直佩戴防护工具(手套、口罩、防护镜、防护服)等的,仅占46%,还不到一半;短路、触电可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水电常识;试剂倾倒引发的事故,可能是投机取巧,不想麻烦,也可能是不了解废液分类;玻璃器皿破损,可能是操作不当。此类常见的安全事故,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培训、合规操作大大减少的。
那些爆炸、气体泄漏、火花等事故,虽然发生的机率较小,但后果往往都非常严重,人身、财产损失很大,跟安全意识、安全知识、违规操作有关,也需要专业的培训、学习,并不断提高安全意识。
安全事故如何处理
根据调查结果(图9),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,90%的人选择根据常识自行处理,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,但需要自身的要求很高,要对安全知识有清楚的认识、对事故的危害有充分的判断,当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时,很可能弄巧成拙,造成更大的人身、财产损失。
缺乏足够的预警/应急预案
实验室安全的终极目标,是预防,而不是善后。在事故发生前,能够启动预警/应急预案,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,以及产生的损失。调查也显示(图10,图11),55%的实验室是没有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的,74%的实验室没有采用智能控制系统,这也说明大多数实验室在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废气、废液处理
图12显示,在废液处理中,60%的参与者会对废液进行预处理,降低废弃物的毒性后再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并标识;34%的表示,一部分会进行特殊处理,一部分直接排放,也有6%的选择直接排放到下水道。52%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废气处理系统(图14)。
来源:实验与分析LB6411中子剂量率探测器德国伯托BERTHOLD
LB6500-4-H10剂量率探头德国伯托BERTHOLD
LB761低本底放射性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134剂量率监测器德国伯托BERTHOLD
LB2046便携式αβ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761低本底放射性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790低本底放射性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1343污染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147手脚衣物污染监测仪德国伯托BERTHOLD
LB124SCINT便携式污染测量仪德国伯托BERTHOL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