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行业资讯

众望所归!81岁徐匡迪获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

2018-06-05 08:53:07
  

  今天,81岁的徐匡迪获奖了

  

  获得的是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

  

  ——光华工程科技奖

  

  而且,这次获奖

  

  是中国工程院下属9个学部一致提名

  

  可谓众望所归

  

  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

  当过校长、市长、院长的徐匡迪

  在中国工程科技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

  徐匡迪是著名的钢铁冶金学家、战略科学家。虽然已年逾八旬,但他仍在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,他正以先进的理念,研究雄安新区规划工作。

  作为原上海市长,他坦言:“不够关心创业青年,是我们当时留下来的问题。现在一定要把更多创新创业者吸引到上海,发挥他们的才干。”

  

  

  近日,徐匡迪院士在上海院士中心接受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采访。

  冶金学家:婉拒瑞典企业回国

  徐匡迪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,原名徐抗敌。他告诉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:“我从读中学到大学没交过学费、书费,都是政府供给。用那个年代的话说,是党和国家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培养了我们。”正是这种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,促使他在改革开放后,到英国如饥似渴地学习,并婉拒瑞典企业的竭力挽留,如期回国。

  1982年,他作为我国第三批赴欧美公派留学生一员,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,研究钢铁冶金技术。

  导师对他说,做完这个课题需要3—5年,但徐匡迪表示,他要力争2年完成。“每天上班有两次茶歇,我都不参加,这样能省下一小时。工作日晚上,我也待在实验室里,这样每天又能多干4小时。”凭着这股拼劲,徐匡迪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课题研究。目睹伦敦发达的市场经济后,他也对经济学产生兴趣,在帝国理工学院还选修了宏观经济学课程。

  1984年,作为拥有英国和瑞典喷射冶金技术专利的专家,徐匡迪被北欧喷射冶金公司聘为副总裁。在这家瑞典企业,他领导团队实现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,将原本需要半小时的炉内精炼流程缩短至不到3分钟。2年后,副总裁任期到了,北欧喷射冶金公司希望徐匡迪留任,不但开出高薪,还提出把他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典,然而他拒绝了。

  “如今,海外人才要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。”忆昔抚今,徐匡迪说,“中国正在崛起,各类人才都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。否则就像看一场演出,最精彩的部分你却跑开了,这会成为终生遗憾。”

  战略科学家:为“千年大计”献策

  徐匡迪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、工程师,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。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期间,他十分重视决策咨询工作,领导团队完成了先进制造业、中国城镇化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项目。在《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》中,中国工程院提出了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”理念,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同。这份报告作为2015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参阅材料,发至各省部级领导。

  谈及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”,徐匡迪说,一些地方过去发展城镇化时,政府先圈地,把农田变成开发区后进行招商引资,随后招工,但这只是“土地城镇化”,没有解决“人的城镇化”。而要实现后者,应通过一系列政策,引导当地农民转变成工商业劳动者,即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、第三产业。

  

  

  2004年6月4日,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颁发证书。

  2015年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。徐匡迪出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,带领团队研究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、发展目标等问题,并论证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的可行性。为了国家的“千年大计”,这位战略科学家组织国内外专家,对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。如今,这一新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。

  党政干部:决定建造上海光源

 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,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、市长。

  谈到科研和党政工作的区别和相通点时,他说:“科研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。拿冶金来说,材料断裂是一个宏观现象,科研人员先要分析断口是韧性还是脆性,再分析里面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,用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测。而党政工作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,需要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调研,随后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,再研究应对政策。”

  上世纪90年代,上海纺织业面临产业转移。徐匡迪记得,一天早晨7时,他刚到办公室,市政府秘书长就向他报告情况,说国棉一厂的许多工人集聚在车间,很多人在哭,因为那里的机器要拆下来运往新疆石河子。于是,他立刻带队赶往现场,倾听老中青三代纺织工人的心声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基础上,市政府对不同年龄段的纺织工人进行分流安置,让他们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,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波动。

  

  

  2001年11月29日,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巴黎出席有关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的记者招待会。

  如今,上海正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而张江的第一个大科学设施——上海同步辐射光源,就是徐匡迪任市长时决定建造的。这个项目从提出到获批延续多年,最大的一个争议是:这个投资十多亿元的装置有没有足够多的用户?后来的事实证明,徐匡迪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,上海光源各条线站运行后,很快“供不应求”。目前,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。

 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需要大科学设施,还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企业。徐匡迪指出,上海的创新型企业还不够强、不够多。“这是我们做领导时留下来的问题。上海人眼界比较高,过去集中精力发展国有大企业、引进国外500强企业,也取得了很大成绩,但不够关心创业青年。”他希望,上海要不断优化“双创”环境,为国内外创业者来沪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。

    相关报道徐匡迪院士:力争中国有更多的国际标准话语权

相关内容

推荐产品

最新资讯

最新产品

首页
电话联系